調研就是大數據無法攻克的堡壘
“我就是喜歡你很大,可是你干不掉我的樣子”,調研問卷嗨森的對R,Python,hadoop,Spark一眾人等做個鬼臉
話說2017年是21世紀了吧,為啥這個中世紀時代的玩意現在還活蹦亂跳???
你看其他人的名字都是英文了啊,你丫還叫中文,敢不敢叫MarketReasearch裝一下???
就沒有一種大數據技術,敲個代碼搭個服務器把這個還在靠紙筆OOXX的玩意干死嗎?
調研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
然而確確實實,即使到了2017年
調研這種方法依然難以被取代
甚至在騰訊這種大企業中還被發揚光大。
到底調研的獨特魅力在哪里?
調研四大優勢
優勢一:主動性,讓死人開口
交易數據來自pos機/網站下單,
可是如果顧客不買東西怎么辦?
曰:沒事,還有網站互動信息。
可是如果顧客不登陸了怎么辦?
曰:額,沒事,還有社交網站信息,
可是如果顧客不上網發帖怎么辦?
???
至此,大數據依賴的三大信息源全軍覆沒
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:
很多情況下,顧客都是很懶的,
他們不滿,就會默默走掉。
特別是男顧客!
這時如果單純依賴數據解讀,
就會陷入經典的失蹤飛機誤區里。
抓著小問題不放,忽視大痛點。
調研則不存在這個問題,
我可以拿著用戶失聯前留下的聯系方式,
直接找上門去問他意見。
更能用更多帶套的小問題勾引他本不想說的內容。
讓死人開口,就這么強大。
優勢二:直觀性,讓活人動心
匯報會上,面對市場部各位大佬質疑的眼神,分析師緊張的說:
“我們的產品定位在中高端,然而實際銷售是有偏的”
“我們目前收集的會員數據,45%集中在年收入8-12萬,年齡25-30歲,學歷……”
分析師叨叨叨一堆數據,市場部各位大佬一言不發眉頭緊皺。
陳老師見狀,在這一段匯報完后插了一句:
“簡單來說,大家想過這個群體是誰嗎?”
“就是給諸位修電腦的行政部的小張??!”
“大家仔細想想他的年齡,收入,學歷,工作單位,哪一條不符合”
“就這一身油光光臟衣服禿地中海,煙愁汗臭小哥,我們還有24999個”
“我嘞個去,對哦!”臺下一片笑聲,吐槽聲,臥槽聲。
那一刻大家全懂了, 哈哈哈
調研的魅力,
就是能從枯燥抽象的數據中,
抽出典型鮮活的案例。
讓人們一眼看到問題所在,
強化人們對于數據的理解。
優勢三:深入性,洞察內心
雖然文本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調研,
但對人性的洞察,仍然是傳統方法更好。
比如一個熱詞:“屌絲”的背后:
即可以是在校學生的心虛;
也可以是對某些人的辱罵;
還可以是低層白領的自嘲;
又可以是中層白領的套路;
總之這些深層次的含義需要去解讀。
單純依靠文本能快速捕捉這種趨勢,
但想解讀這種趨勢,就得靠研究者深入觀察。
傳統調研在這一領域有著很多深入的方法,
比如做行為日志,做跟訪,做圖片測試,做場景模擬,
比如在座談會中故意激發矛盾,讓人們相互爭斗,暴露真性情。
這些方法背后大多有心里學實驗做基礎,
因此相當實用,收集素材也能多方驗證。
比單純的捕捉熱詞,或者分析行為路徑,關注內容,
要來的快速,直接,省事,深入。